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尊龙凯时

关于尊龙凯时 公司简介 发展历程 合作伙伴 膜分离应用 中药/植物提取物浓缩分离 油水分离 发酵液浓缩分离 中水回用 切削液的分离与回收 样品测试服务 产品列表 陶瓷膜分离设备 实验室膜分离设备 切向流超滤系统 膜组件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尊龙凯时官网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媒体报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尊龙凯时官网|蜜芽my77738|盘点!清华大学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日期:2025-03-07作者: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
我要分享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陶瓷膜◈★,尊龙凯时app下载◈★,膜分离技术◈★,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博!◈★!膜分离应用◈★,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8年开始筹备改革◈★,2022年5月24日经科技部批准建设◈★。

  中科院院士温诗铸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雷天觉院士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温诗铸院士数十年如一日◈★,为实验室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郑林庆◈★、刘家浚◈★、刘英杰◈★、金元生◈★、曹立礼◈★、陈大融◈★、胡元中等一批来自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系尊龙凯时官网◈★、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化学系的教授为实验室的初创和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实验室也得到了谢友柏院士◈★、钟掘院士◈★、徐滨士院士◈★、薛群基院士◈★、任露泉院士◈★、张嗣伟教授等一批老一辈同行学者的长期关怀和支持◈★,为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面向国家在重点型号和重大工程中高性能IC装备等高端装备精度◈★、效率◈★、可靠性和寿命正向设计理论和核心关键基础技术“卡脖子”问题和长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其运动界面服役行为规律与机理及其界面性能正向设计理论◈★,开展与极端工况运动界面行为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以IC装备为特色的高端装备高性能运动界面科学与技术策源地◈★,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围绕化学机械抛光和光刻机双工件台等装备关键技术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2022年5月批准建设◈★,依托清华大学◈★,基于原“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组建◈★。原“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线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1995年10月17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实验室由清华大学老校长高景德先生亲手创立◈★,是我国电气工程领域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卢强蜜芽my77738◈★、韩英铎和倪维斗院士的带领下◈★,历经30年的发展与创新◈★,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一次荣获小组第一◈★,两次获评优秀◈★。实验室依托的学科为清华大学的电气工程以及动力工程的一部分◈★,在多次学科评估中获第一或A+◈★。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控制与经济运行◈★、电能转换与传输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基础材料与功率器件三个方向◈★,致力于解决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运行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尊龙凯时官网◈★,突破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基础理论◈★,解决电力能源功率器件◈★、重大装备等“卡脖子”关键技术◈★,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要科技任务◈★,产出柔性电子技术重大原创成果◈★,经国家机关批准◈★,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式成立◈★。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实体化创新平台◈★。

  实验室坚持“一体两翼”总布局尊龙凯时官网◈★,由清华大学校内二级实体机构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共同组成尊龙凯时官网◈★,着力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产业能力生成”的全链条发展路径◈★,建立“共建尊龙凯时官网◈★、共享◈★、共用”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柔性电子技术创新高地与产业策源地◈★。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原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优化重组成立◈★。原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9 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是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 7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我国汽车领域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 年 11 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了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组建方案◈★,2023 年 3 月清华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了实验室更名为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校级实体科研机构◈★。

  实验室成立后◈★,研究方向由 30 余年来坚持的 4 个经典方向“汽车主动安全性◈★、汽车被动安全性◈★、电控发动机与排放控制◈★、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聚焦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瓶颈问题“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电动化◈★、高安全高可靠智能网联驾驶”开展科研攻关◈★,为巩固和保持我国在智能车辆与绿色交通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前身是1995年建成的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实验室瞄准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测试计量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蜜芽my77738◈★,并将研究积累的成熟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先后开创了工业视觉精密测量◈★、集成微系统精密测量等研究新方向◈★,研究成果支撑了新型航空航天产品研发◈★、北斗系统建设◈★、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升级◈★、石油工业安全监测◈★、南海岛礁气象监测网构建等重要工程◈★。自建立以来◈★,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8项◈★,在2007◈★、2012◈★、2017三次评估中均获评优秀◈★。

  2022年◈★,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重组◈★,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国家战略◈★,瞄准智能制造背景下不断增长的精密测量需求◈★,提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密测量技术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开展高端装备数字化制造精密测量仪器及体系◈★、极端服役多参数在线测量技术及仪器◈★、仪器核心部件及近极限测量技术等研究◈★,培育重大原始创新◈★,构建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具有重要工程背景和鲜明技术特色的精密测量高端仪器科学与技术策源地◈★。

  互联网体系结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旨在深入实施《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实验室的建设是清华大学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

  互联网国重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分布式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领域◈★。实验室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目标导向◈★,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该实验室于2024年4月18日正式入驻东升大厦◈★,标志着其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科研创新基地的建立‌◈★。

  时空信息精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获批成立◈★,棣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是清华精仪系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拥有无人车智能感知与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应用◈★、 无人车/无人机智能驾驶及控制◈★、GNC系统◈★、数字孪生及推演仿真系统◈★、光电仪器系统设计◈★、先进激光技术◈★、计算机视觉……等多个科研方向◈★。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均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尊龙凯时官网◈★,实验室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140余项◈★,相关成果已在陆◈★、海◈★、空◈★、天◈★、大科学装置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效益显著◈★。

  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原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相关优势资源组建◈★。组建后的实验室始终站立国际学科前沿◈★,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优良传统◈★,是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水圈科学◈★、河网平台◈★、极端暴雨与城市韧性◈★、绿色智能建造◈★、悬河治理等方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科学研究◈★,构建流域水沙总体协调◈★、科学-技术-应用-产业全链条科技创新格局◈★。

  清华大学天基网络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设◈★,2024年1月正式成立◈★,实验室主任为陆建华院士◈★。实验室面向体系能力生成◈★,研究天基网络构建及演化适变科学问题◈★,突破天基网络中的结构化理论◈★、正交化系统◈★、新质资源利用◈★、高能效芯片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构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天基网络新体系奠定基础◈★,建设天基网络与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基地◈★、创新技术的策源地◈★、领军人才的培养高地◈★。

  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中央主楼和电子工程馆等◈★,办公面积约为1.4万平米◈★,正在北京市昌平区建设约1.6万平米的国重科研楼尊龙凯时官网◈★。

  为推动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由东方汽轮机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的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每所高校都安排了专业科研团队入驻◈★,定期开放基金课题◈★,鼓励科技人员围绕透平动力装备前沿技术和国家重大需求目标开展研究◈★。

  实验室以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的高效低碳◈★、长寿命及高可靠性◈★、灵活性需求为导向◈★,研究高性能热功转换动力学设计原理◈★,大尺寸高温部件材料成分-组织-缺陷-性能-精度一体化调控◈★,多场耦合服役条件下高温部件寿命预测与维护等重大科学问题◈★。引领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应用基础研究◈★,支撑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及核心部件设计制造维护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我国先进动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该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粒子输运与富集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中核集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设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集粒子输运与富集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专用装备和制备工艺等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一体的重要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撑国家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

  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蜜芽my77738◈★,依托中国航天员中心设立◈★,是中国载人航天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对航天飞行中人的防护需求和能力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突破生命保障关键技术◈★,提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整体研究与应用水平◈★。人因工程 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水平提升而迅猛发展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蜜芽my77738◈★。

  前身为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6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1988年通过验收◈★。

  实验室现任主任是刘芝华教授蜜芽my77738◈★,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张学敏院士◈★。本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其中研究人员56人◈★,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1人◈★。目前◈★,实验室已经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队伍27个课题组◈★,其中基础研究课题组18个◈★、临床实践课题组9个◈★。

  2023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重组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大兴院区是实验室的第一核心研究场所◈★,配备了前沿干细胞平台◈★、质谱分析平台◈★、电镜光镜实验室◈★、超算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及生物样本库等配套设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聚焦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开展系列原创研究◈★。

  在“1+N+X”发展新格局下◈★,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互支撑◈★,共同打造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协和人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引领创新◈★,踔厉奋发◈★,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之基贡献协和力量◈★!

  冲压发动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十一研究所创建◈★,专业从事 冲压◈★、涡轮◈★、火箭◈★、组合及新型发动机 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是集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 空天动力领域核心优势企业◈★。拥有多项空天动力核心技术◈★,具备自主设计研发能力◈★、集成制造能力◈★、完备的研制生产体系和世界一流的吸气式发动机试验基地◈★。承担国资委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被批准建设◈★,1991年建成并开放运行◈★,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四个分室组成◈★。四个分室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构成了我国唯一定位于化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1987年初建时主要依托于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反应工程◈★,故早期称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

  随着化学工程学科的提升与发展◈★,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学科交叉日益加强◈★。浙江大学分室坚持以聚合物工业为对象◈★,以聚合过程效能的最大化◈★、聚合物产品结构的可控化◈★、聚合过程与聚合物的绿色化◈★、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实用化为目标◈★,根据国际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将主要研究方向定位于“聚合过程工程”与“聚合物产品工程”◈★。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是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四个单位为依托建立的◈★, 联合实验室包括水污染控制◈★、环境水化学◈★、大气环境模拟和水环境模拟四个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大气环境科学领域◈★,形成了大气环境化学和大气环境模拟与控制两个特色的学科方向◈★。近年来对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并率先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逐步形成了大气氧化性和臭氧化学◈★、细颗粒物特性◈★、来源和二次转化◈★、污染气象学与大气环境◈★、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对策◈★、空气污染与气候和健康效应◈★、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与研发等研究方向◈★。近五年重点实验室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emical Review, JAMA, Environ. Sci. Technol., Atmos. Chem. Phys., J. Geophys. Res., Atmos. Environ. 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69篇◈★,其中SCI收录302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物理系◈★,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正式批准进入建设期◈★,2013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2015年6月参加科技部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以单原子/分子检测为研究方向◈★,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首任实验室主任是陈瓞延教授◈★。2001年◈★,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拓展为原子分子物理和纳米科学◈★,并在2004年和2009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连续被评为“优秀”◈★。2007年◈★,实验室更名为低维量子物理实验室◈★,研究方向涉及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学三个二级学科◈★。

  实验室现任主任为王亚愚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泽院士◈★。实验室拥有一支在低维量子物理相关领域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8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陈难先◈★、范守善◈★、顾秉林◈★、李家明◈★、王崇愚◈★、薛其坤◈★、朱邦芬◈★、段文晖)◈★,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25人◈★,国家级人才基金获得者19人◈★。

  实验室以低维量子体系为研究对象◈★,瞄准国际最新科学前沿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低维量子材料与结构的制备和纳米尺度上的控制动力学◈★,致力于精密极端条件下的量子输运◈★、精密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和精密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通过理论与实验的密切合作◈★,探索低维量子体系的新奇量子现象◈★、量子调控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低维量子体系在未来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应用◈★。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8年◈★,实验室由三个分室组成◈★: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物理与膜生物工程分室(清华大学)◈★、离子通道与受体分子生物学分室(北京大学)◈★。实验室于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于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通过国家评估◈★。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学术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实验室在2011年和2016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取得了“优秀”成绩◈★。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方针为指导◈★,坚持以基础研究为主◈★,将本实验室的多学科特色与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相结合◈★,发挥高校与科学院联合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促进室内外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建国际水准的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研究基地◈★。

  生物膜是由膜脂双分子层◈★、膜蛋白质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阐明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生物膜研究的基本任务◈★。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膜蛋白结构与功能◈★;②生物膜动态调控◈★;③跨膜信号转导◈★;④离子跨膜转运◈★;⑤膜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目标是◈★:以膜生物学为中心◈★,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的方法◈★,通过跨学科合作◈★,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明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生物膜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与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调控机制◈★,及其在疾病等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在膜生物学研究领域做出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实验室现任主任为赵勇研究员◈★,副主任为陈晔光院士和高宁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武维华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由17位著名专家组成◈★。

  实验室经过近20余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实验室有34位学术带头人◈★,其中院士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名◈★, 973首席科学家12名◈★。实验室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清华大学◈★,致力于发展新型陶瓷科学与技术◈★,开拓新型材料领域的学科前沿◈★。

  本实验室的前身-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重点学科◈★,1988年列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91年开始建设“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功能复合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陶瓷材料先进制备工艺◈★、以及能源环境与生物陶瓷材料等◈★。